PART 01
研究所對于經濟衰退的預測
德國經濟研究機構再次傳來令人失望的消息:慕尼黑ifo研究所下調了對2024年德國經濟的預測,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IfW也預計經濟產出將萎縮,聯邦批發、外貿和服務業協會BGA也抱怨外貿情緒惡化。
具體來說,ifo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當前秋季預測中假設,繼去年下降0.3%后,今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可能會停滯不前。6月份,該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假設增長率為0.4%。
ifo經濟研究主管Timo Wollmershäuser的結論是:“德國經濟陷入困境,陷入低迷,而其他國家則感受到了復蘇。”只有到2026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才會出現1.5%的強勁增長。
其他預測則更為悲觀: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IfW在秋季預測中預計,今年德國國內生產總值將比去年下降0.1%。這將導致德國經濟連續第二次下滑,并進一步陷入衰退。而在夏季預測中,該研究所預計增長率為0.2%。
“總體而言,德國經濟復蘇乏力,也是因為經濟政策無法設定可靠的方向,”IfW經濟研究主管Stefan Kooths表示。
ifo研究所和IfW的專家列舉了這些令人失望的預測的幾個原因,這些原因越來越具有“結構性”。專家表示,聯邦政府的預算削減給經濟帶來了壓力,而老的核心產業已經太久沒有對變化做出反應。
ifo專家還強調了這一點:“脫碳、數字化、人口變化、新冠疫情、能源價格沖擊以及中國在全球經濟中角色的變化正在給既定的商業模式帶來壓力,迫使企業調整其生產結構。”
一個例子是汽車行業:該行業陷入了危機;ifo研究所編制的德國汽車行業商業景氣指數在8月份繼續下滑。該指標繼7月份為-18.5點后,在8月跌至-24.7點。德國最大汽車制造商大眾汽車本周宣布了嚴厲的緊縮措施,不再排除關閉德國工廠和裁員的可能性。
ifo專家Anita Wölfl表示,德國汽車制造商的困境還在于德國汽車工業對電動汽車問題反應非常晚。這位專家表示,現在的挑戰是,與中國的新純電動供應商不同,德國采用“雙重結構”:既生產內燃機汽車,又生產電動汽車。
然而,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汽車工業是德國嚴重依賴外貿的行業之一,而且其情緒也在惡化。聯邦批發、外貿和服務業協會預計今年德國的出口將比上年下降0.3%。“我們的經濟模式面臨巨大壓力,”該協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這對整個德國經濟來說是個壞消息,因為去年出口幾乎占德國經濟產出的一半。具體來說,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23年德國生產的商品有47.1%銷往國外,該國許多就業崗位依賴于對外貿易。
PART 02
工業訂單帶來一線希望
在此背景下,當前德國工業訂單的積極發展預示著可能觸底反彈,但還不是趨勢逆轉的明確信號。據聯邦統計局公布,7月份新進訂單環比增長2.9%。
這是繼接單量連續五個月下降后,連續第二次增加。然而,最新數據受到大額訂單的嚴重影響。據統計人員稱,排除這些因素,訂單量比6月份下降了0.4%。
德國消費者不太可能縮小預期的對外貿易缺口——尤其是考慮到目前的不良情緒。 市場調研公司GfK和紐倫堡市場決策研究所NIM宣布,9月份消費者景氣指數從上個月修正后的-18.6點降至-22.0點。NIM消費者專家Rolf Bürkl表示,“有關就業保障的負面報道再次讓消費者變得更加悲觀”,使得消費者信心“似乎不太可能迅速恢復”。
8月份失業人數再次上升:德國聯邦就業局8月份登記失業人數為2,872,000人。與去年8月相比,失業人數增加了17.6萬人。局長Andrea Nahles表示:“勞動力市場繼續感受到經濟停滯的后果。”
此外,越來越多的公司破產,各家公司計劃裁員。NIM消費者專家Bürkl表示,這增加了許多人對自己工作和收入的擔憂。
最近儲蓄率的上升也證明了人們不愿花錢:根據ifo研究所的數據,過去兩個季度儲蓄率上升了0.5個百分點,達到可支配收入的11.3%。這明顯高于新冠病毒大流行前十年的平均水平。
LBBW銀行首席經濟學家Moritz Kraemer在金融專業雜志的客座文章中強調,德國消費者完全有理由進行儲蓄:“一個快速老齡化的社會,公共養老金體系資金匱乏。大量20世紀60年代出生的人已經開始步入退休狀態。未來五年,德國每年將失去百分之一的勞動人口。”
從國外招聘技術工人可以提供一個解決方案。但有關這一問題的對話正因當前關于庇護的辯論而受到毒害,IfW主席Moritz Schularick強調:“只要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我們就可以看到我們的增長潛力變得越來越小。”